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所在位置: 首页 > 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 正文

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2025年广东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本科组)”赛题

日期: 2025-03-25

浏览次数:

 

一、赛项介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作为一种重要的自动化设备,在工业生产、医疗、物流等众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从传统的简单重复性任务到如今复杂的智能操作,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的赋能。从2021年至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如《"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为机器人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机器人的智能应用涵盖了多个方面,例如基于视觉的目标识别与抓取、基于深度学习的路径规划、人机协作等。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工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二、参赛要求

以院校为单位组队参赛,不得跨校组队,人工智能挑战赛不占用人工智能实践赛名额。校赛阶段每校每个企业赛题上推不多于 5 件作品(若一个企业赛题报名不超过 5 件作品,不需要进行校赛,直接上推;若一个企业赛题报名超过 5 件作品,需进行校赛评审)。

粤港澳大湾区区赛阶段每位作者最多参与不超过 1 个人工智能挑战赛赛项

每支参赛队由 1~3 名选手和不超过 2 名指导教师组成。选手须为同校在籍学生,性别和年级不限。

三、竞赛内容

本次竞赛旨在锻炼和检验参赛选手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人应用中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要求选手聚焦于机器人智能控制领域,完成竞赛任务,任务内容包括机器人的初始化配置、基于视觉系统的目标识别与定位、机器人的精准抓取与放置、根据不同场景进行路径规划等。

1.初赛竞赛内容

规定任务:实现智能机器人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机器人运动控制、视觉识别系统配置、目标识别与定位、智能抓取与路径规划等基本功能。

拓展任务:实现智能机器人的智能应用,如结合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仓储、工业巡检等领域进行应用作品设计,要求作品基于智能机器人,使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运动规划等技术,结合行业真实应用场景,完成智能模型构建、应用效果可视化开发等功能。

参赛队伍需要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拓展。相关软件系统需要部署在智能机器人硬件上运行。

作品应该体现五个要素:

1.契合创新比赛的主题,正确体现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的内涵;

2.强调作品功能的完整性和作品创意的新颖性;

3.作品的科学性和一定的开发制作工作量;

4.开发过程和作品成果呈现均需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5.规范、专业的作品介绍。

 

2.初赛竞赛评审方式

所有参赛队伍除了需要在竞赛报名网站中提交作品信息和链接信息完成报名外,必须提交作品材料(电子版)一份,材料内容包括:

1)参赛队伍基本信息,包括学校/学院的名称、成员信息、作品名称;

2)参赛作品报告,需对参赛作品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项目背景、市场分析、商业分析、产品介绍、功能介绍、创新点、作品实物图片等材料;

3)参赛作品演示 PPT,要求突出作品报告主要内容,20 页 PPT 以内;

4)仿真或实物演示视频,能够展现作品功能的运行效果;

5)作品材料统一打包为一个压缩文件 (zip 格式),命名为“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本科)-院校名称-作品名称-第一作者姓名.zip”邮件形式发送至match@tringai.com处。选手需严格保证其中文件的真实性、原创性及有效性。

初赛竞赛需要参赛队伍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品材料,专家评委对作品评分,满分为100分。

初赛依据统一标准的评审规则,对参赛作品进行客观化评审。具体评分规则如表所示。

评分项

评分内容

权重

选题定位

1.主题鲜明,符合赛题场景应用需求

2.选题带有社会性和典型性,具备落地可行性

20%

应用创新

1.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及独特性

2.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度

40%

作品材料

1.考察参赛作品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等;

2.参赛作品报告,需对参赛作品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项目背景、市场分析、商业分析、产品介绍、功能介绍、创新点、作品实物图片等材料;

3.参赛作品演示PPT,要求突出作品报告主要内容;

4.通过仿真或实物演示视频展现作品功能的实际效果。

40%

3.决赛竞赛内容

决赛阶段采用答辩形式,每个参赛队需要进行作品介绍和展示,同时专家评委进行提问和选手答辩。作品介绍和展示过程中,主要介绍参赛作品的技术实现、应用创新、效果演示等。

4.决赛竞赛评审方式

专家评委依据统一标准的评审规则,对决赛参赛作品进行客观化评审。具体评分规则如表所示。

评分项

评分内容

权重

技术实现

1.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与完整性

2.算法与模型的先进性及复杂度

3.系统部署的稳定性与效率(如实时性、资源占用等)

25%

应用创新

1.作品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性及独特性

2.应用场景的实用价值与社会意义

3.技术集成与多学科交叉的深度

25%

效果演示

1.功能演示的完整性与流畅性(如路径规划、运动控制等)

2.可视化展示的清晰度与专业性

3.实际运行效果的鲁棒性(如复杂环境适应性)

40%

答辩表现

1.陈述逻辑的清晰度与时间把控

2.问题回答的准确性与技术深度

3.团队协作与专业素养的体现

10%

 

注:命题专家组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各项任务的分值

5.竞赛设备设施(推荐)

赛队伍需要将最终可运行程序部署在智能机器人硬件上,参赛队伍可以使用已有设备进行部署和测试,但设备性能参数不可高于竞赛组委会推荐的通用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综合实践系统。推荐统一使用竞赛组委会指定的通用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综合实践系统,该设备具备较高的边缘算力和丰富的拓展功能,可有效提高参赛队伍任务完成效率。竞赛组委会推荐通用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综合实践系统性能参数如下:

设备名称

关键技术参数

通用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综合实践系统

一、总体介绍

通用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综合实践系统是一款软硬一体化智能机器人开发平台,集成六自由度机器人、高性能计算处理单元、深度摄像头模组、通用工业级末端执行器等高性能部件,可支持完成目标识别、精准抓取、路径规划等功能开发。硬件部分包括高精度六轴机械臂、深度摄像头、工业级末端执行器、高性能计算单元等设备。软件部分包括运动控制软件、视觉处理软件、深度学习框架、路径规划软件等。支持本地化部署、机器人控制系统功能测试、机器视觉应用开发、多模态传感数据处理等竞赛、教学及实训任务。

二、技术参数

1.性能及传感要求:

1CPU:Intel Core i7 12代;

2GPU:NVIDIA RTX 3060 12GB;

3)主要传感器:深度摄像头;

2.功能模块:

1)系统包含可视化操作界面,支持拖拽式编程和示教编程等;

2)内置运动规划算法库,支持碰撞检测和轨迹优化;

3)内置机器人标定和安全防护功能;

4)支持ROS机器人操作系统和多种开发环境。

设备相关请联系陈老师,联系电话:17629082823(微信同号)。

四、其他

其它未尽事宜,将在赛前向各参赛选手做详细说明。

欢迎各队伍指导老师教师,进群获取最新赛事咨询。交流群仅限队伍指导教师进入。为更好维护群交流环境,有效解答各位领导老师关于赛事疑问,请各位入群后修改一下群昵称为“学校名称+姓名”。

参赛队伍指导老师微信交流群-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本科)

 

中国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510420 (北校区) | 中国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广州大学城 510006 (南校区)

联系方式:(020) 39328032(南校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Copyright © 2024

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