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喜讯:我院2024届毕业生武洪艳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日期: 2025-03-07

浏览次数:

近日,由共青团中央组织的2023-202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推报结果公布,我院2024届毕业生武洪艳同学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武洪艳同学在生活的艰难困苦中磨砺坚毅品格,自强奋进,本科期间申请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曾获校长奖章、国家奖学金等荣誉。现保研至国防科技大学继续深造。我院学子已经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个人简介

武洪艳,女,汉族,中共党员,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获得国防科技大学推免资格,本科期间平均绩点3.94,位列专业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综合一等奖学金等共计5项奖学金;参与多项学术竞赛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银奖、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CCL第四届“小牛杯”幽默计算——聊天机器人幽默挑战赛二等奖等省级奖项6次;申请发明专利6项,其中3项已授权;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作为负责人申请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作为第一作者录用2篇论文(EI索引),作为第一作者投稿1篇会议论文(CCF B类),作为共同一作投稿2篇期刊论文(SCI 一区);并获得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看见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

刚进入大学,面对新环境,除却紧张与不安,更多的是对未知的茫然,不了解所学的专业,不确定自己的未来规划,甚至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但是,她保留了高中学习按部就班的习惯,认为学好专业课程是首要任务,会经常去图书馆学习,大一一个学期过去,毫无意外也取得了专业第一的绩点。这段独处的时光让她意识到不能只停留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曾在入学前,就听计算机专业的师姐介绍,在计算机专业,很多优秀的同学大一结束就能够自己开发小程序、APP,搭建网站,但是随着学习的进行,她发现自己根本接触不到相关的技术,也没有机会参与到这样一个过程。“因为憧憬优秀的人,所以想要变得优秀”。因此,本身内向的她依旧鼓起勇气积极与老师、同学以及师兄师姐交流,很幸运在大一上学期一门专业课程的助教答疑过程中与一位推免师兄的交流让她了解到在大学专业课程不是学习的全部,还有竞赛、科研等丰富的学术活动,这次交流也让她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一个实践平台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所以萌生了想要加入实验室学习“真技术”的想法,她勇敢地迈出了影响她大学四年的重要一步,主动联系了数据挖掘实验室的蒋老师,表达自己希望加入实验室学习。

珍惜机遇,数据挖掘实验室给了她一个成长的平台。由于自己加入实验室比同级同学晚,错过了实验室的培训学习,只能自学实验室需要掌握的Python以及scrapy框架。每一位新加入数据挖掘实验室的成员都需要通过考核才能留下来,当她接到考核任务要求一周完成一个网站的数据获取时,对于还不熟悉Python、不了解scrapy框架的她来说,这无疑是一块硬骨头,但是她知道机会不易,因此想要努力争取。她积极向数据组的师兄寻求帮助,坚持尝试,最终努力通过了考核。自此,她始终将“执行力”、“主动”作为实验室学习的主旋律。可能会有同学认为在数据组做数据获取工作时间久了会产生无力感,但是她始终坚信所走的每一步都算数,决心做好当下的工作。她的认真坚持也得到了导师的认可,老师也给予她长远的学习方向的建议,建议她转向算法,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

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有很多优秀的师兄师姐,她渴望循着他们的足迹成长为他们的模样。枫不经霜叶不红,追光就是一个苦乐并存的过程。在大二下学期,她开始正式接触自然语言处理,加入了实验室的文本纠错项目组。由于自己专业知识不足、缺乏实践,不懂文本纠错涉及的算法,甚至看不懂专业词汇,在处理文本纠错的相关任务时常常遇到各种代码、任务理解、算法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感觉自己似乎停滞了,在这条路上她也曾怀疑过选择算法这条路真的对吗?她带着自己的疑惑与项目组的师兄进行了交流,这使得她意识到自己的怀疑来自于自己太着急想要一个结果了,但是科研本就是需要沉下心来。她整理好心态,重新出发,一直坚持在自然语言处理的路上,积极和组里的科研大佬交流,好在他的导师和实验室师兄总是耐心地解答问题,帮助她一点一点建立起科研体系。

她曾因自己稚嫩而不敢尝试,也曾因能力不足而想逃避,很幸运有优秀的前辈鼓励、包容并愿意给予参与科研比赛的机会,她便把参加各种比赛、科研实践并努力取得好成绩当作是炼内功丰底蕴、强力量的重要途径。一次次项目书打磨,一次次论文修改成稿,一次次实验尝试,参与比赛科研的经历,让她意识到自己享受潜心科研的过程,虽然艰辛但也因收获进步而满足,这也坚定了她走学术道路的想法。

“试炼的终点会是花开万里”。三年的努力给予她能够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继续深造的机会,她获得了申请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谈及未来的规划,她希望能够留在高校继续从事科研,因此有读博的意愿。所以,她便在大三和众多的推免人一样选择了参加夏令营,获得升学机会。在与同龄人同台竞技时,她也曾不断地遇到失败,所投递的夏令营屡屡被拒。“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天意”。她从没因为失败停下努力的脚步,认真复习专业课,拓展自己的科研项目,反复打磨文书,积极联系导师自荐,她的坚持得到了回应,获得了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等多位高校导师的认可,为了坚持做感兴趣的研究,最后选择在国防科技大学继续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研究。

在坚持参与科研的同时,她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她看来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当堂的知识,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课下的时间则主要用于完成作业、查缺补漏,一直保持平稳有力的学习节奏,在期末到来时也能坦然应对。在大三上学期期末时,因疫情所有课程的考核都改为了课程论文或报告,她需要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八门课程的报告,为了能够高质量完成课程考核,获得满意的分数,她决定即使疫情,也要留在学校完成课程报告再离校,留校期间在做好防护以防感染的同时基本都是整天待在图书馆完成课程论文,最终如愿大三上学期所有课程收获了满绩。她大学四年多门专业课均取得满绩,六个学期获得了3.94的绩点,且位于专业第一。

她追寻各个维度的平衡发展,本科期间,她曾担任辅导员助理、班级奖助贷负责人、领航学长等职务,时刻谨记作为学生干部的职责和担当,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任务,获得老师、学生的一致好评;此外,作为中共党员,她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与多项志愿服务活动,曾到家乡所在地的共青团县委担任办公室助理,协助举办并参与了多项志愿服务活动。

“因为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在追寻光并努力成为光的时候,她也在思考如何散发光,去点亮更多的微光。一路走来,总有一种力量鼓舞着她,总有一种温暖包围着她,总有一种光指引着她。在追光而行的过程中,有热血,有感动,有师兄的指导,有老师的关怀,朋友的陪伴,也有自我的艰辛努力。她认为她不仅仅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科研之路虽磕磕绊绊,但路并不崎岖,因为总会有一双无形的手扶着她一步一步站稳。她坦言始终感恩所有相遇,回望来时潜行的大海,总是看到自己在大海之中被风浪裹挟的笨拙模样,她希望将这份经历分享,以自己微弱的光,照亮后来之人一程路,因为她深知特别是在科研这条路上领路人真的能够给予自己莫大的帮助。

初审:宋鹏飞

复审:吴笛

终审:刘丽玉

中国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510420 (北校区) | 中国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广州大学城 510006 (南校区)

联系方式:(020) 39328032(南校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Copyright © 2024

媒体关注